“双碳”目标下 海盐核能发展有了新模式!

双碳目标下,核能发展有了新模式。日前,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与浙江省海盐县共同谋划的《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得浙江省发改委的批复,一座依...

“双碳”目标下,核能发展有了新模式。

日前,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与浙江省海盐县共同谋划的《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得浙江省发改委的批复,一座依托核能综合利用的零碳城市图景正式亮相。

在这幅远景规划图中,核电不仅承担了全域零碳能源的供应,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也将进一步延伸,城市产业升级脚步加快,“造血”能力有效增强。并且,零碳生活蔚然成风,零碳成果将助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

因地制宜,抢抓核能发展新机遇

海盐县,是中国核电的起航地;秦山核电,是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告诉记者,海盐县依托核电,与秦山核电相互支持,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企地融合典范,核电基因已经深深植入海盐经济社会和老百姓生活中。

记者了解到,30多年来,海盐县积累了深厚的核电产业基础。目前,海盐是国内重要的核电关联产业集聚区,在这里,仅核电关联企业就有106家,去年,核电及关联产业总产值达306亿元。地方政府不仅设立了核电产业发展服务局,专业服务核电相关产业,还拥有省级特色小镇“核电小镇”。去年,伴随着秦山核电完成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4000户海盐居民用上了核能供热。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海盐县合力谋划‘零碳未来城’,共同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的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黄潜说。

核电是我国能源向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重要选项。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相比,核能发电消耗资源少、环境影响小。据测算,1吨铀—235裂变后产生的能量可发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准煤330万吨。正因核电站不使用化石燃料,因此也不会排放污染物质,不产生二氧化碳。

黄潜说,合作也是充分发挥企地各自优势。一方面,海盐县可以发挥地方政府在用地指标、总体规划、配套建设上的主导优势;另一方面,秦山核电能够提供充足的人才和坚实的技术支撑。

“零碳未来城”的设想获得了多方高度认可。在今年5月的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特别提出,要围绕核电基地开展零碳未来城(园区)建设,鼓励开展核能综合利用。

目前,规划已列入浙江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日,浙江省发改委正式批复《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标志着国内首个依托核能综合利用打造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亮相。

综合利用,构建核能发展新模式

零碳未来城,就是“零碳能源+产业之城+科创之城+生态之城”,即围绕核电基地,开展核能综合利用。

一是打造核能发电、集中供热、供汽制冷等零碳能源台,向周边区域供应电、热、冷、氢、压缩空气等;二是大力培育核电关联、高端装备制造、同位素生产应用产业链以及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三是最终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全域零碳的未来城市新空间。

今年7月15日,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工业供热项目)已经正式开工,预计今年11月中旬建成。工业供热项目建成后,海盐将实现核能居民供暖和工业供热,可提供24小时热能供应保障,年供热量约28.8万焦耳,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

而在产业方面,海盐以核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核电及关联、核技术应用两个产业。同时融合发展低碳产业,如谋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农旅休闲等产业,着力培育科创产业。

海盐县委常委、副县长詹利民介绍,海盐正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将其作为全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秦山核电是海盐同位素生产基地,全球首次商用堆生产碳—14已在秦山核电启动。并且,海盐已与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等一些国内同位素产业头部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涉核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打通同位素研发、制备、中端核药产品开发、后端应用环节,实现同位素产业链在海盐的集群发展。

为了大力扶持纳入规划的同位素产业,海盐编制发布了《海盐县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给予企业研发、技术改造、核心设备配置等方面补助奖励,累计奖励企业超240家(次),奖励金额5818万余元。

此外,据透露,总装机容量为两千个标准机柜的核工业数据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正式投用。核工业学院分校筹备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未来,核相关项目将吸引大规模的投资,创造可观的产值和税收,同时每年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成果共享,打造全域零碳新空间

依托核能优势带来的零碳成果,将惠及海盐每一位居民。这不仅体现在能源供应上,更贯穿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在零碳城市中,居民们住进高标准建设的绿色建筑,出行将借助零碳智能交通系统,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生活半径进一步延展。而且,有了高水的保护和高标准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措施,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景观日日可见。

“未来的海盐,将是一座绿色零碳、便捷高效、人本关怀的生态宜居城。”詹利民说。目前,海盐正积极联合相关专业技术团队,包括设计院、高校等,开展零碳建筑、零碳交通、零碳园区的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一个零碳能源为基底、低碳产业为支撑、零碳生活为风尚的“零碳未来城”,成为国内首个、国际领先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据了解,“零碳未来城”项目重点开发面积约30方公里,规划建设北部零碳产业区、南部未来科教区和核电小镇升级版,计划建设时间为5-15年。

项目预计到2025年,“零碳未来城”形象初步呈现,重要节点项目基本建成,同位素产业园建成投产,清洁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核能供热示范项目投入使用,能源和交通网架基本成型,企地共融和开发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建成零碳未来城。

到2030年,进一步做大做强,建成高质量的“零碳未来城”,逐步将零碳能源供应范围扩大至高铁新城、海盐县全域,助力打造零碳海盐。积极谋划新的清洁能源项目,扩大同位素(核药、医院康养)、清洁能源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

到2035年,形成零碳社区、零碳产业园、零碳城市等系列零碳示范,并争取有一定的碳汇余量(负碳排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零碳、创新、智慧的新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