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涵养“人才生态” 助推高质量发展

有梦,不怕路远,24年前,一群怀揣梦想的人来到古城苏州东边的田野上开启筑城梦。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也是创客。从一片白地到创新之城,中新

“有梦,不怕路远”,24年前,一群怀揣梦想的人来到古城苏州东边的田野上开启筑城梦。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也是创客。

从“一片白地”到“创新之城”,中新两国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创造出无数个“第一”和“唯一”,使这里迅速崛起一座现代化国际化新城。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梳理苏州工业园区24年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园区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加速“发酵”创新成果的过程。在这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

匠心耕耘创业梦

“遇到对的地方往往是创业者的幸运。”多年后的今天,董铭彦仍为当初的选择而庆幸。他觉得苏州工业园区就是自己要来的地方。

身为聚合数据的副总裁兼董秘,董铭彦对园区保姆式的亲商服务举双手点赞。不管是创新创业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园区都在向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看齐。

在董铭彦看来,正是有了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府搭建的大数据产业平台,让聚合数据有了快速发展,预计将于今年完成股改,登陆资本市场,力争成为A股上市的国内的第一家大数据公司。

24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广纳人才,如今已成为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乐土。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省“双创人才”总数分别达149人和208人,其中创业类国家领军人才59人、占全国比例近7%,大学以上人才达34万人、居全国开发区第一。

枯燥数据的背后是执着的坚守。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大力吸引全国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正式启动实施了“金鸡湖人才”计划。实施8年来,累计评选并表彰各类人才3428名。

枯燥数据的背后是匠心的服务。通过深入实施“金鸡湖人才计划”等,园区每年在人才、科技领域投入近30亿元。这些计划涵盖了专项奖励、购房补贴、虚拟优租房、薪酬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优惠条款,触及每一个人才、每一户家庭“吃、住、行、医、用”的方方面面,为前来园区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了“一揽子”方案。

枯燥数据的背后是未来的力量。根据金鸡湖人才计划,园区将大力引进和培养包括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科教人才、高端服务业人才、教育人才、高技能人才(金鸡湖工匠)在内的六大类人才,力争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三年内引进培育5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00名科技创新骨干人才、5万名科技和产业创新人才的目标。

“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我最感动的一点是这里的政府完全秉承着‘工匠精神’,他们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诺菲纳米公司董事长、CTO潘克菲博士如是说。

纳米银线虽小,但诺菲纳米的事业版图却画得很大。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诺菲纳米扮演的是行业颠覆者的角色。

“这里是一个让创业者热血沸腾的地方”。但“热血沸腾”的胜利却是用“沉着淡定”的付出所赢得。这24年间,苏州工业园区把工匠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彰显着“不忘初心”,正在逐步缔造一个“创新世界”。

涵养人才生态圈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对于人才群体来说,同样需要这样包容和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智库成员之一,他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中,除了经济要素外,还包括创新要素、创新载体、产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治理等,这些同样是决定人才去留的重要条件。

营建创新创业生态,是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苏州虽然是经济大市,先天的科教资源却并不丰富,很难与上海、南京等高校林立的城市相比,更不必说在一片水洼地上建起来的苏州工业园区。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园区通过后天“补课”奋力追赶,后来居上。

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划出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研究生城”,后改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最终定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易其名,显示出该板块的功能定位,已经从最初的单纯人才培养向集聚科教创新资源转变。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苏州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胡岩峰笑称,行走在独墅湖科教区内的仁爱路上,感觉是这里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创新因子。在他看来,浓郁的科教氛围对创业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今苏州研究院正依靠不断壮大的团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仁爱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主干道,约2公里长的道路两旁,西交利物浦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9所国内外名校比邻而居,在校生人数近8万人。

从教育起步,苏州工业园区考虑的不仅是人才培养,更是在谋划高校源头创新、产学研成果转化甚至是新兴产业培育的大局。如今,仅在独墅湖科创区内就集结了15个“国家队”科研院所和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等500多个研发机构。这些平台正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最强大脑”。

引进一个高端科研平台,就有可能培育起一个新兴产业。2010年,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落户科创区。8年来,已在园区成功举办了200多场高端学术会议,邀请的演讲嘉宾均为活跃在国际科学最前沿的知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包括近20位诺贝尔奖得主。将国际学界的目光聚焦于此,极大地促进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今年11月22日,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科创区揭牌成立。作为牛津大学第一个海外物理学和工程学研究中心,该研究院初期研究项目将由牛津大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系的学者主导。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的落户,让人再次惊叹于苏州工业园区强大的吸引力。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从网联无人机到自动驾驶、从协作机器人再到芯片医生……12月6日,2018金鸡湖路演中心年度峰会举办。在场的评委嘉宾给予了路演项目很高的评价,并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区域创新浓度越来越强,已经形成了人才发展和事业发展互促并进的崭新局面。

金鸡湖路演中心今年5月诞生,是苏州工业园区打造的又一人才服务品牌,运用“项目路演+资本对接+增值服务”的形式,构建行业路演、季度路演、年度峰会的晋级梯次,打造成为园区项目培育和对外招商的全天候创业对接平台,今年已成功举办各类活动共计21场,累计参演项目达152个。

未来,瞄准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这一目标,园区将加大集聚国际高端人才资源的力度,并致力于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动力,让一批高层次人才成为园区的代言人,营造更加成熟、开放的创新生态。

助推高质量发展

10月31日,信达生物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是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第一家在港交所登陆的生物医药企业,对苏州工业园区来说,又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作为特色产业之一,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列入第一方阵,目前已聚集1200家生物医药企业、2万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 2018年有望实现产值780亿元。

依靠人才的“共振效应”,带动技术、资本、政策等资源加速汇聚, 苏州工业园区形成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园区内的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开拓、康众医疗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

“产业基础发达,金融机构多,研发创新氛围浓,就具备了诞生更多创新药的可行性。”元生创投创始合伙人陈杰透露,元生创投前两期基金累计投资了超过50家企业,其中十余家来自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在园区管委会的引导下,到2018年10月,已吸引了几十家全球领先及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基金,这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企业带来的总融资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优势叠加,让一个互动共融的创新生态和“抓住人心”的大格局在园区渐次形成。在此推动下,园区前瞻布局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先导产业也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去年园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应用技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200亿元和500亿元,均保持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

引来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科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数据显示:区内集聚了5000多家科技型企业、104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3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83家众创空间。科技创新给园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高效益,去年,辖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8.6亿元。

人才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应该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夜色中,金鸡湖畔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苏州交响乐团音乐厅就座落于此。

苏交首席指挥许忠透露,刚刚度过二岁生日的苏州交响乐团也是人才荟萃,已吸纳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2位优秀乐手,平均年龄只有30岁。这支年轻的、充满国际范儿的乐团将来自东方的声音带到了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园区。

“打造一座人文与科技、产业与城市完美融合的宜居宜业新城。” 这是苏州工业园区最初开发建设的期许,正在慢慢变成现实。这里也将“英才之路”铺向“诗和远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