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哪个县委书记修的(林县修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是谁)

这个人就是指挥修建著名的红旗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杨贵1928年出生在河南汲县,14岁起参加革命,15岁便加入了中国 *** 。1954年5...

这个人就是指挥修建著名的红旗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

杨贵1928年出生在河南汲县,14岁起参加革命,15岁便加入了中国 *** 。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 *** 林县县委书记,3个多月时间里跑遍了林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初步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找出了林县贫困的症结:一是严重缺水,二是交通不便,三是地方病肆虐。

林县,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1957年夏天,林县再一次遭受旱灾,杨贵带领全县群众挖的7000多眼旱井和水窖,因蓄不上水而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度困难。当时,感到打井挖窖,修些小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促使杨贵下决心从山西引水,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用水问题,还要从毛主席接见说起。

一、受到毛主席接见,下决心修建红旗渠

由于杨贵在县委书记任上工作优异,特别是抗旱修水利成就突出,林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担任 *** 秘书的姚力文,1957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篇文章讴歌林县的山区建设。1957年11月10日,在全国山区生产座谈会上,29岁的杨贵之一次登上了全国大会的讲台,面向中央和省部委领导介绍林县山区建设的经验。会议主持人一再示意,让杨贵多讲讲具体经验和做法,杨贵受到了党中央乃至周总理、毛主席的关注。

1958年11月1日,毛主席到河南新乡视察,在专列上接见了杨贵。 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地握住了杨贵的手,风趣地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杨贵十分不安,谦虚地回道:“主席过誉了,我做得还远远不够!”顿了顿,杨贵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才继续说道:“林县缺水严重,我们这几年也只是修了几条小水渠,许多群众还是吃不上水”。

听到杨贵的汇报,主席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地说:“吃水是个大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要为老百姓分忧解难”!“是,我们一定不负主席的嘱托,请主席放心”,杨贵坚定地回答。随后,毛主席又询问了林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鼓励他要好好治理地方,造福百姓。

二、下决心把附近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

这一次面见毛主席,杨贵感到非常荣耀,他下定决心要为百姓造福。仅仅半年后,林县就再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全部断流,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

这使得杨贵最终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这既是对毛主席的承诺,也是对林县人民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经过反复调查考察,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附近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他们专门成立了引漳入林委员会,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经过豫晋两省进行充分协商并且上报水利部批准,这一工程正式修建。

1960年2月开工,3月初,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春节刚过,杨贵就带领修渠民工,自带口粮、被褥和简易工具进驻工地,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险滩峡谷中坚持苦干。

1964年12月1日,全长70.6公里的红旗渠全线贯通,至1969年,红旗渠全部完工。

共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等级,总干渠的长度是70.6公里,分干渠234公里,支渠共计524公里,斗渠697公里,农渠近2500公里。毛渠不计其数,散布在林县的各个农田之中。

其中红旗渠的总干渠设计坡度为1/8000,可以说设计要求极高,延程的水头差极小。渠底宽8米,高4.3米。设计更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设计合理!

延长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00多座,同时还建立了大量的交叉建筑物。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六十万群众的用水问题,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三、修建困难出乎预料

大家都知道,1960年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状况十分严峻。而作为历史上就是靠天吃饭、粮食经常歉收,穷得丁当响的林县人来说,日子更不好过!

林县人民面对困难并没有选择退缩或者等待上级的救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修建红旗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困难时期,国家不可能投资,一切全靠自己想办法。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当时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

干部与民工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着群众干。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知难而进。

杨贵终于完成了“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承诺。他自己也成为林县人民的功臣!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

红旗渠的修建之难也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只有在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出现这样的人间奇迹。

1971年,大型新闻纪录片《红旗渠》在全国公映,“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豪迈的主题歌响彻中华大地。那年,杨贵已经43岁。

周恩来总理看过《红旗渠》后,激动不已,高度评价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四、沉寂多年后,杨贵重返林县

杨贵同志在文革中,同样受到了冲击。自1973年11月离开林县,一直到了1990年,林县县委决定搞一个红旗渠通水25周年的纪念活动,邀请杨贵参加,但未能成行,杨贵发了一个贺电。当贺电在大会上一宣读,全场立时沸腾起来。原来,林县的老百姓多年来仍日夜思念着他们的杨书记。

他们感谢杨书记当年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修成了红旗渠,让他们不只有水喝,还因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好长时间不知道杨书记的下落,以至于林县还流传着老杨早已去世的消息。

林县人民对杨贵的思念,很快传到了远在北京的杨贵那里,1990年5月9日上午,他来到了林县。当天晚上,林县县委安排了一场《红旗渠之歌》文艺晚会来欢迎杨贵。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这个节目许多人已经看过,他们大多来看杨贵的。演出结束,人们一声声地呼唤着杨贵。杨贵两眼闪着泪花,不断向群众合掌致意。

1991年4月27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大会在林县召开,同时举行 *** 主席给红旗渠题词的揭碑仪式。河南省委派人专程到北京邀请杨贵回林县参加大会,他走到哪里,哪里又是人山人海。当主持人介绍到杨贵时,会场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报道说:“杨贵书记十多分钟的发言,先后被掌声打断27次”。会议结束了,人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呼唤着:“杨贵!杨贵!”久久不肯离去。

此后,杨贵书记多次回林县,每次都走村串户,看望群众,嘘寒问暖。杨贵在北京的家是林县人民的接待站,许多林县百姓都知道他家的 *** ,人们有什么事总喜欢找他,杨贵则非常乐意为大家服务。

时任河南省省长、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 *** 同志事后说,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都能像杨贵同志,离开林县还那样受群众爱戴,也就知足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