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维度车电分离换电生态 吉利持续加码换电业务

2021年12月14日,吉利整合力帆科技,成立新合资公司,通过引入吉利现有产品线,使力帆新能源汽车业务得以重新启动。吉利力帆合资公司将聚焦...

2021年12月14日,吉利整合力帆科技,成立新合资公司,通过引入吉利现有产品线,使力帆新能源汽车业务得以重新启动。吉利力帆合资公司将聚焦换电产品和换电服务的商业化落地。2022年1月1日,吉利力帆正式开启换电车系名称全球征名活动。这代表着吉利换电品牌正式启程。

打造全维度车电分离换电生态

事实上,这不是吉利第一次发布其换电相关内容,只是这一次,吉利力帆合资公司的换电模式与其以往打造的换电模式有很大不同。

据了解,吉利与力帆科技成立的新合资公司将为B端和C端用户,提供了包括换电产品和换电服务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基于GBRC(吉利换电台架构体系)换电台打造的换电车型,可适应2700mm~3100mm的宽泛轴距区间,覆盖轿车、SUV、MPV甚至物流车、轻卡等众多品类,完全满足网约车、私家车、出租车、物流车等不同市场的需求。

与部分车企只面向C端或只关注B端客户不同,吉利此次与力帆合作,将凭借先进的换电台构建,实现B端和C端用户、运营用户和私人市场的全维度车电分离换电生态,以此降低电动汽车一次购车成本。另外,新合资公司不仅要扩展换电服务,还将探索V2G、S2G等前瞻技术,打造集电池供应、电池储能、电池回收于一体的商业模式。自此,吉利换电模式商业版图渐现。

按照规划,新合资公司将于2025年前建设超过5000座极速换电站、覆盖100个以上核心城市。

搭乘行业快速发展东风 联合力帆 再推换电业务

去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在部分城市开展换电试点工作,在政策的推动下,换电模式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而吉利的新能源汽车战略也早就把换电模式纳入其中。

早在2020年,吉利换电业务就已经开始推进。2020年9月16日,吉利科技集团换电模式发布,车辆能实现最快两分钟内换电;2020年10月18日,吉利换电站完成重庆、济南的两地布局;2020年11月底,吉利科技和重庆高速完成协议签署,布局换电站;2021年1月26日,吉利与力帆合资公司揭牌,力帆科技为吉利科技生产换电车型;2021年5月底,宜宾英伦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吉利控股对其间接全资控股,继续加码换电业务。2021年10月,吉利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以及“九大龙湾行动”,将换电模式提升到集团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将推出全新换电出行品牌的全新智能新能源产品。自2017年起,吉利开展换电生态研发,在“换电架构、换电站、换电车辆”领域已拥有上千项技术专利,并参与了国家换电标准的制定;吉利换电技术、制造运营以及出行服务等模块已形成了商业模式闭环。吉利的换电业务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2021年12月13日,吉利控股发布公告称,拟与力帆科技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目标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吉利控股与力帆科技各出资3亿元,持股比例均50%。此次,合资公司的成立以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为原则,其最终目标为通过研发、销售和运营汽车(包括但不限于换电车型),共同推动力帆科技汽车的转型升级,从而推进其产品在乘用车市场的整体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

吉利选择与力帆合作推进换电业务并非另起炉灶。力帆汽车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虽然几经起伏,市场表现也一直不太好,但其却是国内最早推进换电业务的车企之一。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示范推广的早期,市场存在换电、充电路线之争时,力帆一直没有放弃换电模式,且在积极进行市场推广。2016年,力帆移峰能源首座集中式能源站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启用,并实现了3分钟更换电池。彼时,移峰能源首座集中式能源站采用的分箱换电技术,3分钟换电的速度遥遥领先其他企业的换电速度。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力帆的换电技术没能实现大规模市场推广,却在市场应用中得到沉淀。

此番,吉利选择在换电方面有一定技术沉淀和商业模式积累的力帆共同推进换电业务,能否如吉利期待的那样“优势互补”尚待市场检验。但可以明确的是,此番双方的合作确实赶上了行业“风口”。

新合资公司前景如何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乘用车换电站已达到890座,接2019年的3倍。在工信部开始换电试点的同时,各大车企、能源企业等主体也纷纷加快换电模式的市场推广。而目前,市场普遍认为,B端业务可能会是率先实现换电模式盈利的领域。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表示,当前,我国的换电市场领域正在由传统笼统的公共和专用领域逐渐细分为以车型结构为服务对象的多领域市场结构。同时,部分区域根据当地政策扶持重点以及车辆运行模式又进一步细分市场结构,如出租车网约车换电领域、充电领域等。“换电会成为公共服务领域重要的解决方案。”仝宗旗判断。而吉利力帆新合资公司的业务范畴恰恰兼顾了B端和C端业务,满足B端需求的同时,也为开拓更广阔的C端用户市场奠定基础。可以说,吉利力帆新合资公司的换电业务赶上了换电发展的好时候,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其涵盖B端和C端的业务也抓住了换电商业模式拓展的需求。不过,硬的另一面,这样兼顾B端和C端业务的产品,会否很难做到更为精准地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规模问题,甚至从力帆换电业务折戟的经验看,还要考验新产品的质量等诸多方面。“力帆的换电电动汽车在重庆的确推了一段时间,但那批车存在很多问题,车辆质量普遍不好,后来渐渐就没什么人用了。”这是重庆多位出租车司机向记者反映的力帆换电模式折戟的根本原因。产品质量跟不上,直接影响了当时力帆换电业务的发展。再加上力帆汽车本身经营层面面临的种种问题,其换电业务也就不得不中止,被迫退出市场。此次吉利联手整合重组后的力帆科技,能否将换电业务做起来还要看新合资公司能否支撑其规划中的市场需求。首先,由力帆科技生产的换电车辆,与吉利合作后,能否改变过去力帆汽车给消费者留下的产品质量差等固有印象,打开市场是第一重考验;其次,新合资公司能否像双方规划中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持、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坚定地将换电业务推进下去,这更是一场大考。

“新合资公司赶上了政策支持市场快速发展的好时机不假,但是否真的有财力、能力、技术实力真干,并且坚持干下去还未可知。”相关专家认为,虽然换电模式貌似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商业模式在慢慢优化,但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投入回报周期长等问题仍是企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这些也是合资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大家都看好换电业务的发展,尤其是B端市场,企业纷纷入场,但短期内要想盈利并不容易,市场规模、长期投入是两大考验。”一位在长三角地区从事换电业务的业内人士提出,随着充换电业务商务服务体验的提升,换电业务也需要像充电业务一样,不仅需要硬件,更需要软件,各方主体不仅要提供质量过硬、满足用户需求的硬件产品(包括充电站和车辆);还需要提供更好的软件服务能力,用App等数字化手段打通商务模式,提升用户的换电体验,以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