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40年的发展与演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微观主体由单一公有制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业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微观主体由单一公有制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下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并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的两条演进主线,其中,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价值反映,实质上历次国有企业改革都伴随着国有企业本质的认知重塑与使命定位的重大转变,因而也必然伴随着国有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制度环境的深刻变迁,并深刻影响着国有企业的履责动力、履责内容以及履责实践范式。另一条演进主线是伴随着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下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履责内容范围与实践领域也不断延伸。基于此,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对企业本质认知的重大转变、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内容与实现方式的显著变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与演进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缺位错位期(1978-1993)、分化探索期(1994-2006)、快速成长期(2007—2012)以及创新规范期(2013—)。更进一步地,从40年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反映出不同时期“政府—企业—社会”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观与行为、推进方式和社会环境的更替变化,呈现出从低阶到高阶、从局部到整体、从学习到创新、从实践到管理、从回应到追求的演变规律与特征。具体表现在企业社会责任认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责任推进主体、社会责任驱动逻辑以及社会责任实践范式等不同维度的演化过程。其中,社会责任认知由对社会的一切“负责任”的过度责任观转向了综合价值共创与共享观、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内容维度由单纯的经济责任或异化的经济责任转向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三重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主体由政府主导,缺乏外部力量转向了企业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压力齐头并进的多重主体协同推进;社会责任驱动逻辑由纯粹的德行逻辑转向了双元制度逻辑与价值共创与共享逻辑;社会责任实践范式由大包大揽式转向了平台化履责与企业社会创新。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受制于制度环境供给不足以及理论研究薄弱,与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研究与管理实践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认知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异化行为亟需治理等方面。展望未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技术范式影响下,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仍然需要进一步聚焦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范式创新,共创未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新局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