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BIM平台筑起百年抗渗路:武昌滨江打造地下交通城

长江右岸,武昌滨江核心区,大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从高空俯瞰,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直入云霄,高楼两侧,建筑工地一字排开...

长江右岸,武昌滨江核心区,大武汉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从高空俯瞰,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直入云霄,高楼两侧,建筑工地一字排开,塔吊机械轮番作业,彰显着武昌滨江核心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沿着高楼向地下探寻,距离长江堤岸约300米,深约10米的地底空间内,一条狭长的“地下巨龙”正加速掘进。

这是由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匠心打造的武昌滨江地下环路项目。未来,它将串联起周边大型商圈、住宅、公共人行步道和停车场,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同时,扩充3万方的商业空间,成为武汉利用地下空间的又一典范。

打造超级地下空间衔接地上商圈

地上,围挡喷淋布设有序,机械吊臂来回作业;地下,基坑裸土全面覆盖,材料分区堆放整齐……

9月15日,扫健康码、测体温、登记个人信息后,极目新闻记者来到武昌滨江地下环路项目内,10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地下结构施工。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工程EPC一标段位于临江大道与和平大道之间,南至武车一路,北至徐家棚大街以北,建设内容主要包括3公里主线及匝道。全线共设19个地块车库接口,串联2.3万个停车泊位,有13条匝道连接地面市政道路,另外通过2条定向匝道和三阳路公铁越江通道衔接。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是目前华中区域规模最大的地下车库联络道工程,也是武汉市第一条与城市滨江地下空间融合共建的城市交通隧道。其中,地下环路设计“5进6出”共11个出入口,在狭长的环形道路中间设计了2条联络道,将地下环路分成两个“地下小环路”,地下环路均按逆时针方向单向行驶,中途掉头的车辆可经地下小环路掉头。

项目负责人蒋少武表示,项目完工后,进出武昌滨江区的车辆,可经地下环路直达周边大型商圈、住宅、人行步道和停车场,形成地上步行休闲的“慢行区”,地下纵横方便的交通网。

全景BIM平台让项目“实时生长”

项目在地下,属于线性工程。项目总工邱昌表示,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精准可控,项目创新搭建了BIM建设管理平台。

据解释,这一平台集全景3D、协同办公、设计管理、安全管理等11项功能于一体,管理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APP和电脑端口登录后台,查看现场施工进展。

记者了解到,传统BIM模型,好比在施工前同比例构建“建筑框架”,以服务后期施工。但这一平台相当于“实时生长”的BIM模型。以进度管理模块为例,项目4大工区施工人员每日录入实际生产进度,监理人员来审批,进度数据则可以自动关联模型,实现现场进度的可视化展示。

现场工作人员一番操作,科技感十足的项目进度页面呈现记者眼前。记者看到,页面中央的工程图上分布着彩色光点。图标显示,蓝绿二色均为完工段,黄色为在建段,灰色代表未建段。

屏幕之上,横向的武车中路与经二路由黄绿二色构成,其他路段暂为灰色。“小到每根桩基的长度、施工时间,都可以查到。”项目总工邱昌连续点击鼠标向记者展示,随着模型放大细化,基坑中已完成的一处钻孔灌注桩型号、成品日期、验收日期等一一呈现出来。

此外,基于智能创新,项目部深挖细究,将BIM技术与智慧工地创建有效结合,搭建的“CT问诊平台”,以BIM引导样板,用模型进行交底和纠偏整改,有效提升了项目管理效率。

“双重玻璃罩”筑起百年抗渗道路

大武汉两江交汇,丰沛的江水,给滨江工程的建设带来巨大考验:地下工程防渗漏问题。

据介绍,该项目地下环路最北端,距长江堤岸直线距离不到100米,距离长江最近的基坑位于长江一、二级阶地处,上部软弱粘性土与下伏砂性土层,含水量十分丰富。若采用常规防水工艺,极有可能后期发生渗漏、垮塌的危险。这对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地下环路提出极大考验。

对此,邱昌带领技术团队,攻关比选方案,聘请专家予以指导。最终,一个防水防渗的“双重玻璃罩”方案出炉。

考虑到地下环路基坑多分布于地底10米左右的空间。在外部防水方面,项目首先在基坑外围施作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随后,在基坑底部以下约5米的空间,打入环环相扣的搅拌桩进行隔水加固,基坑五面围封,形成第一层“玻璃罩”。

接下来,项目在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施工时,添加高性能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改材料能在裂痕产生的第一时间,与水发生反应形成晶体,从而自动填充裂缝,形成耐久性和致密性极高的第二层“保护罩”。

邱昌表示,该工艺以结构自防水取代了传统外包防水,一方面克服了临江建设区域强渗透、高承压的不良地质条件,结构裂缝可自行愈合;同时,有效节约施工周期,方便了项目的运营管理。

狠抓劳动竞赛呵护农民工

走进项目现场,狠抓生产、争先的气息扑面而来。项目负责人蒋少武说,今年4月以来,项目开展了“保节点、创产值、稳增长、比贡献”为主题的劳动竞赛。

据介绍,针对现场班组,项目部开展进度、质量、安全、技术、商务等五个维度的常态化综合履约劳动竞赛。此项竞赛每月一次,贯穿项目整个施工周期。

在专项技能方面,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其中,专项技能比武劳动竞赛,分管理岗和工人岗两大队伍,管理岗针对施工日志评比、CAD 画图等技能进行评比,工人岗则对绑扎、制作钢筋进行切磋;在科技创新劳动竞赛中,技术、质检等专业人员,对施工中出现的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力争产生 QC 成果、工法和国家专利等;在降本增效劳动竞赛中,各区段则提出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方案……

基于劳动竞赛的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去年,项目克服汛期停工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等不利因素,全年完成产值达3亿元。

举行劳动竞赛的同时,项目在呵护农民工上也下足了功夫。今年3月,项目组建了江城首个“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站”,由武汉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揭牌,现场解答薪资支付时间要求和发放形式、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工资拖欠问题以及农民工个人所得税缴纳等法律知识。

据悉,项目相继获得全国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优秀设计项目第二名,武汉市2021年8月文明施工流动红旗工地。

相关推荐/